铜车马:震古烁今的“青铜之冠”

2019-06-25 09:30:18|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一号铜车马(立车)。

  二号铜车马(安车)。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铜车马。

  铜车马出土现场。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铜车马。

  铜车马连同周围土层“整体搬迁”现场。   

  它,曾深埋地下2000多年,一出土就获得了世界的关注。

  它,曾亲历了大秦帝国统一六国的恢宏,陪伴秦始皇在地下沉睡千年。

  它,就是被誉为“青铜之冠”的秦之重器——秦始皇帝陵铜车马。

  号角齐鸣,战马奔腾,秦有锐士,谁与争雄。2000多年前,秦国以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之势横扫六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车辚辚,马萧萧,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征战中,车马之功居其半,已出土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可为一证。秦兵马俑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而两乘精美绝伦的秦始皇帝陵铜车马,更将秦国高超的青铜制造工艺表现得淋漓尽致。

  姓名:秦始皇帝陵铜车马

  年龄:2200多岁

  职称:国宝级

  户籍登记时间:1980年

  籍贯: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出生日期:秦朝

  现住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联系电话:(029)81399001

  1

  沉睡千年的“皇家专车”

  岁月更迭,流光飞舞。时间回到1974年,当年秦兵马俑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谁也没想到,在4年之后,秦始皇帝陵园的又一个新的发现再次让世界轰动。1978年,为了更加全面了解秦始皇帝陵园的布局和地下文物埋藏情况,陕西省秦俑考古队开始对陵园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普查与勘探。就在这次考古勘探中,考古队发现了让世人再次惊叹的文物——铜车马。

  1978年6月的一天,考古队员们正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地方周密细致地进行着日常的勘探工作。突然,一位队员在探铲所带出的泥土中发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物体,小心清理掉上面的泥土,一个小小的金饰出现在他的眼前。就是这个不起眼的金饰,拉开了秦始皇帝陵铜车马陪葬坑的发掘序幕。

  这非同寻常的发现,立刻引起了考古队钻探领队程学华的注意。他再次拿起探铲对发现金饰的区域进行了探查,又在探铲带出的泥土中发现了一个银泡和一块黄金碎片。程学华激动地双手开始颤抖,凭着多年的考古经验,他判断地下一定埋有用金银装饰过的马车。他知道有可能发现了一直在寻觅的秦始皇陪葬车马坑。

  这一发现让所有人都兴奋了,大家奔走相告,希望尽快开始挖掘工作。1980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陪葬车马坑发掘清理工作正式开始。

  前期的勘探表明,陪葬车马坑由并肩排列的5条东西向的耳室组成。1980年11月至12月底,考古队员们在铜车马陪葬坑最北边的一个耳室里,发现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

  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铜车马十分精美,但刚刚发现时它们却是支离破碎。经历两千多年的封藏,因地层的坍塌、挤压,两乘铜车马破碎成3000多块。但值得庆幸的是,该陪葬坑未遭盗掘,破碎的铜车马部件齐全,并且没有大的移位,从而为铜车马的修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清晰、可信的证据。

  小心清理掉层层泥土后,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整套车马鞍辔齐全,银质饰品仍然色泽鲜亮,金质器物闪闪发光,所呈现出的高超的制作工艺让人惊叹。

  如何把它们从泥土中清理出来,这件事让考古人员颇费心思。破碎的铜车马处于深达8米的坑下,清理工作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考古现场根本不具备进行清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加上正值冬天,考古现场暴露在露天环境中,如果遇到大雪和冰冻消融,极有可能造成坑壁垮塌,那样就会对文物和考古人员造成重大伤害。经过讨论,考古人员想出了一个将铜车马连同周围土层“整体搬迁”的好办法。

  考古队员们根据铜车马被压碎时的断裂情况,将两乘铜车马分作4块,先用木板对其四周进行加固,然后沿着四周向下挖成槽沟,再把边缘打磨成刀刃状的厚钢板用手动的千斤顶从槽沟底部水平插进铜车马底部的土层。钢板完全切入后,在钢板四周预先加工的钻孔上安装钢柱,沿着钢柱装上木板,构成一个方形的木箱。最后在箱内填充上一米多高的木屑,对装入的铜车马进行加固,再用木板封箱。

  最让考古队员们紧张的就是将4个木箱从坑里吊出的过程,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对文物造成重大破坏。当吊车将木箱一点一点从坑里吊出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大家屏住呼吸,紧紧盯着缓缓移动的木箱,生怕有任何差池。在4个木箱都安全平稳地放在卡车上运回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后,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2

  历时8年的精心修复

  结构极其复杂、破碎极为严重而且表面遍布彩绘纹饰的青铜器,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属首现。如何成功修复,当时对于陕西乃至全国文物界来说都是个棘手的难题。

  铜车马的结构非常复杂,破碎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出土时,一号铜车马破碎为1360多块,二号铜车马破碎为1650多块,其中大部分残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所有连接的关节和销锁的部分都已经锈死不能活动,一些细小部件锈蚀严重。

  修复之前必须做好万全准备,绝不可以仓促开始,以免对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为此,从1981年起,陕西省文物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俑考古队的相关人员与专家组成技术小组,围绕修复方案与修复方法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研论证。

  专家们从修复技术的策划、彩绘的保护、黏结剂的选择、焊接材料的确定、焊接工具的选取、矫形方法的制订、矫形工具的设计等关键问题出发,开展了充分的研究以及近千次的测试、实验与论证。直至1982年4月,铜车马的修复方案和实施细则终于通过专家论证,并获得国家文物局的认可。修复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修复专家们根据两乘铜车马的结构和破损情况的不同,决定先修复二号铜车马。随之,一支由考古专家、技术工人、科研专家组成的文物修复“梦之队”开始了漫长而又细致的修复工作。

  他们按照零件大小、所处位置、残破程度、有无彩绘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法进行修复。修复方法以黏结为主、中低温焊为辅,不能焊接的地方,采用销钉加胶接或打孔用螺丝连接加胶固化的办法进行修复。

  在修复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青铜残片的矫形问题。因为长年受土层挤压,很多零部件发生了形变,所以先要对其进行矫形“正骨”手术,使其恢复原样,才能进行修复。青铜本来就易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长年掩埋在地下的青铜残片更加脆弱。为此,修复人员专门设计、制作了矫形用的专用机床,先制作出模具,再将青铜残片放在两层模具之间,用机床一点一点地进行矫形,一片残片往往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矫形完成。有人感叹地说:“这种修复比造一辆新车还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6月,二号铜车马修复完成。1988年4月,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成。最终,经过8年的艰辛努力,两乘铜车马以美轮美奂、光彩照人的形象重现于世,其复杂的制作工艺让世人叹为观止,被学界誉为“青铜之冠”。

  3

  青铜制造的巅峰之作

  铜车马模拟秦始皇法驾车队中的副车制作而成。两乘铜车马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主体是青铜铸造,通体彩绘,配有大量金银饰件。

  一号铜车马为立车,用于视察、狩猎或观景;二号铜车马是安车,用于旅途坐卧休息。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骏马整装就位,驭手执辔待命,仿佛只要一声令下,马车就会立即飞驰而去。其结构、系驾方法、天子乘舆制度和金属制造工艺等,是秦代技术发展、礼仪制度的具体表现,可谓是青铜制造的巅峰之作。

  铜车马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为了表现车马与鞍辔之间的关系及其灵活性,整辆马车被分解成上百个大小不同的组件,其中多数组件又由众多的零部件连接组装而成。每套车马根据各个部位的性能,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比和多种铸造工艺,分铸了大大小小3000多个零部件;按照各个零部件的功能、形状和大小,运用了焊接、镶嵌、销钉连接、活铰连接、转轴连接、子母扣连接等十几种工艺技术,将其组合成完美的整体。历经2000多年,车轮还能转动,马的络头、缰绳仍柔软灵活、弯曲自如。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党士学告诉记者:“铜车马作为陪葬的明器,秦代工匠运用高超的铸造技术,忠实模拟秦代真实马车的制造,逼真再现了秦始皇御用马车的全貌。铜车马中包含的信息资料和物质证据,对中国古代车马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正是基于此,它们被考古学家称为‘人类古代文明史上一大奇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时期,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祭祀和战事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在中国古代,马车既是用于祭祀的重要祭品,也是战事中的重要工具。秦人善于养马御车,在秦立国之后,这种善牧、善御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到了战国末年,秦国成为“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军事大国,为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铜车马的出土,为研究古代车马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诗句中所描写的“六辔在手”的驾驭方式,曾经让许多史学家困惑。四匹骏马,每匹两条缰绳,应该共有八辔才对呀,怎么会是六辔在手?对于四马六辔的马车连接方式,学者们一直无法统一认识。在铜车马出土之前,学者们在探讨辔的连接问题时,对于“六辔”具体为哪六条辔、余下的是哪两条辔以及这两条辔是如何与车辆连接的、如何驾驭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铜车马以青铜材质将辔的连接和持握关系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铜车马每乘车均由四马驾曳,每匹马各有二辔:两侧的两匹骖马共四辔,均执于御者手中;中间两匹服马的两条内辔系于车轼前的“觼环”上,两条外辔执于御者手中。所以,御者是每只手各执三辔、两手共执六辔来操纵马车的。铜车马清晰明了地展示了“六辔在手”的驾驭方式,为研究古代车马的驾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为“六辔”的争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记者 郭妍)

   本版照片均由通讯员 夏居宪提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