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沙窝村里的“金窝窝”

2019-07-05 14:03:33|来源:陕西网|编辑:柳洪华|责编:赵滢溪

  佛坪县城以北的长角坝镇沙窝村曾经是个贫困村,经过近些年发展,已于2017年末摘帽脱贫。

  听村里现任的第一书记刘平安说:“来到佛坪,每个人都是大熊猫!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大熊猫生存的待遇”。

  这里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保护动物37种;有红豆杉、银杏、杜仲、黄柏、香柏、冷杉等珍稀植物158种;有天然瀑布等自然山水风景;有红二十五军旧址、苗乡文化、秦岭民俗文化等独特的红色历史及人文风景。

  优美的自然风光、恬静的农家生活、珍奇稀有的野生动植物、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便是沙窝村脱贫致富的核心资源。

    佛坪迈入全域旅游新时代

  古有傥骆道、子午道蔓境而过,今有西成高铁穿梭境内。

  2017年底西成铁路客运专线的全线贯通,成了连接西安、佛坪、汉中、成都的直线通道,为佛坪社会经济发展插上了新的引擎。

  为迎接西成客专开启的高铁旅游新时代,佛坪立足大熊猫、山茱萸等优势资源,以打造秦岭原生态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坚持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抢抓脱贫攻坚,全面扩容提质、完善功能,以大手笔绘就大蓝图,打造全域旅游富民强县。

  从西安出发自驾时长近三小时的车程,乘高铁现在只需四十分钟左后便可抵达,一个小城佛坪从此融入了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探访古道明珠,与大熊猫来个亲密接触,不再是路途遥远的事情。

  资料显示,2018年佛坪县接待总游客数量152万人次。通过高铁方式出行来佛旅游人数28万人次,以高铁方式来佛坪旅游的人数占旅游总量的19%左右。

   村党支部楼上有个“金窝窝”

  “沙窝村一年四季都有看点,山水自然风光秀美,红色及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在清明节前后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山茱萸,还能参观红25军旧址,复兴寺等,更能看到熊猫,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内容很丰富”,长角坝镇镇党委副书记李昌学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2017年时,佛坪县全县44个村就全部完成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登记并运行,财政为每个合作社注入30万元启动资金,并整合涉农资金项目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要求各村以新组建的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谋划产业项目,开展经营活动。

  在长角坝镇沙窝村,10户民宿、农家乐分布在通往熊猫谷景区的道路两旁,从清明到国庆,每家店毛收入在40—50万元。位于沙窝村村支部楼上的“金窝窝”便是依靠村集体建设的民宿。

  “我们依靠村集体先后投入五十多万元,建设了金窝窝民俗,从今年五一试运营到现在,每周末房间都爆满,已经挣了三万多元,未来,金窝窝挣得钱将会分给村集体的每一个人,我们以后还计划建造垂钓鱼塘等配套设施”,村支书段昌斌告诉记者。

  29岁的村民段昌鹏9年前返乡创业,从最开始办农家乐到后来不断投资发展到住宿为一体,现在已有两层14间客房,一年纯收入20多万元。“我依靠产业扶持资金,贷款一部分钱发展民宿,村里在环境、服务、管理、培训等方面还给予了很大支持,现在生意不错,再过一两年就能全部还上贷款”,段昌鹏说。

  和段昌鹏一样做起民宿的还有曾经的贫困户代辉,他早些年外出打工,经常遇到活儿干了却拿不到工钱的事儿,看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机会,刚好家人厨艺都不错,代辉索性就回家把老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和爱人开起了夫妻店,经过这几年努力,每年也能收入近10万元,如今,代辉不仅能照顾家人,也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据统计,沙窝村2018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疏散游客住宿0.47万人次;为贫困户自产的土鸡蛋、土蜂蜜、天麻、药王茶、山野菜等土特产实行代售代卖,实现销售收入约3万元。

  随着核心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全域开发的“沙窝模式”带动了农家乐集群和特色种养业的发展,以农旅结合的产业模式,在创建全域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全县脱贫攻坚的步伐。

  图说:沙窝子村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至今保留着红二十五军旧址。

  以特色养殖产业带动经济增收

  除了发展旅游,沙窝村持续壮大林下经济、特色养植等拳头产业,全村发展山茱萸6500亩、板栗350亩、猪苓5万平方米、天麻1万平方米、中蜂1470箱;建成千亩山茱萸园1处、猪苓示范基地2个、冷水鱼养殖场2个35万尾;组建了以山茱萸、中蜂、猪苓、土鸡等产业为龙头的农村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4户。

  沙窝村先后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持续带动群众致富、经济增收。目前,沙窝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中蜂养殖200箱,种植中药材重楼4.25亩,建设休闲垂钓鱼塘2个,改造民俗客房7间。2018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收益17.74万元,并于年底为43户股民每股分红340元。互助资金协会为20户村民发展产业提供贴息贷款49.2万元,其中为6户贫困户贷款10.2万元。

  据悉,下一步,沙窝村将紧紧围绕佛坪熊猫谷——沙窝旅游环线,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助手,打造以民俗游、红色游、观光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打好基础。(记者 刘硕)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