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奔小康 ——新时代白河县“三苦”精神再发掘

2019-09-11 11:28:03|来源:陕西日报|编辑:柳洪华|责编:赵滢溪

白河县城全景。 林成敏摄

“保姆式”服务,让白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来投资。图为白河县一社区工厂内,工人正在赶制新的订单。 本报记者 张权伟摄

当年艰苦卓绝的修田造地,孕育出了闻名全国的白河“三苦”精神。 资料照片

新时代,白河的贫困群众通过养蜜蜂增收致富。 毛先锋摄

  记者 张权伟 通讯员 高福宏 杨宗发 汪银春

  秦巴群峰竞相撑天,汉水穿峡擦边而过,境内一条白石河仿佛一丝欲断似连的细线,蜿蜒于危崖幽谷之间。这里就是鄂西北入陕孔道,俗称“秦头楚尾”的白河县。这里曾经是一块“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然而,经过数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这里换了天地,变了容颜,成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小康之地。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首白河过往,我们发现,“三苦”精神是这座秦巴小城发展史上贯穿始终的精神标签,历久弥新。它是植根于白河人民心中的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白河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自强不息”。在新时代,它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激励着21万白河县干部群众阔步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1 “三苦”精神永不过时

  在白河县,说起“三苦”精神,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天宝园区。天宝是一个村名。天宝村位于陕西东南角的白河县仓上镇,是白河最西边的一个后高山自然村,土地总面积3.6万亩,其中坡耕地8600亩、林地2.7万余亩,辖9个组442户1885人,海拔400米—1000米。这里,曾是白河最偏远、最贫穷的后高山自然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可就在这样“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的水土环境下,白河人民不抱怨、不消沉、不退缩,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白河县历时20多个春秋修田造地不间断,累计修砌石坎3.5万公里,修成梯田23万亩,在陕南土石山区率先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初步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谱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治山创业的奋斗乐章。与这种奋斗史相伴随的,便是“领导苦抓抓发展,干部苦帮帮产业,群众苦干建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苦”精神,这一精神成为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

  天宝昔日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的恶劣条件,被整齐划一、鱼鳞般的石坎改写了。据当地人介绍,这里的石坎都是人力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砌起来的,没有水泥浇筑,没有专门的机械测绘放线,但结实美观、高低一致,该直的直、该弯的弯,层层叠叠,直指山巅,形成了块块梯田入云端的壮观景象。

  如今,置身天宝园区,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层层梯田,如同一幅舒展开来的山水画卷,绵延不绝、磅礴壮观。徜徉于古色古香的凉亭、长廊中,微风掠过,云雾缭绕,恍如仙境一般,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无疑,这些石坎早已经成为白河“三苦”精神的载体。而事实上,“三苦”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初修地时期的“领导苦抓下基层,干部苦帮入农门,群众苦干无闲人”,到调整产业结构时的“领导苦抓抓项目,干部苦帮兴产业,群众苦干建家园”,统筹城乡发展阶段的“领导苦抓抓统筹,干部苦帮为民生,群众苦干建和谐”,进入脱贫攻坚阶段的“领导苦抓做示范,干部苦帮当先锋,群众苦干立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续写着创新发展的轨迹。

  在“三苦”精神的指引下,改革开放40多年来,白河干部群众走在发展道路上的脚步从未停止。从1978年到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由3943万元增加至79.17亿元,增长201倍,年均增长12.3%;财政总收入由530万元增加至4.31亿元,增长81倍,年均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3.6万元增加至8232万元,增长72.5倍,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8元增加至9325元,增长158.6倍,年均增长13.5%。在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正是“三苦”精神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干部群众的艰苦奉献。

  白河县委书记陈晖说:“‘三苦’精神是一种激发精气神,引领全县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白河人‘苦’了40多年,也确实到了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但白河发展的步子不能停下。回顾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得失,在‘三苦’精神的激励下走得更远,是新时代里白河要做的事情。”

  2 领导苦抓,以人民幸福为乐

  “务实、努力”,是从江苏溧阳市到白河县挂职的朱志军副县长对白河干部的评价。他认为更难得的是,白河干部不仅善于研究,更敢于尝试。

  2017年10月25日,怀揣责任和使命的朱志军来到白河,挂任白河县委常委、副县长。对于这个孕育了“三苦”精神的山水小城,他瞅见的第一眼就产生了浓浓的情愫。

  “白河自然条件较差,但白河人务实努力、敢想敢干,誓以‘三苦’精神换甘甜的做法叫人动容。”在朱志军的联系协调下,多家江苏溧阳企业来白河考察,并有意投资办厂。

  在玩具行业打拼了20余年的王小文,看到一条关于安康发展毛绒玩具产业优惠政策的微信后,来到安康实地考察。最终,他选择在白河创办玩具厂。“干部们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这种‘保姆式’服务,让我们下定决心在白河落地生根。”王小文已在白河开了两家工厂,可同时吸纳160人就业。

  如今,“保姆式”服务吸引了67家社区工厂,吸纳就近就地就业3000余人,为改善白河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保姆式”服务,是白河干部随着经济发展意识转变的结果,这种新观念助力白河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保姆式”服务的背后,是白河县主要领导班子在各项事业上的模范带头之风。新时期,白河县委县政府着眼“产业强、环境优、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矢志奋斗、追赶超越,在以苦为荣的责任担当上花心思,在苦中有为的创业精神上下功夫,在苦干为民的终极目标上见成效。

  白河县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身体力行、以上率下抓落实,进一步形成各级干部带头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良好风气。全县31名县级领导联镇、联村,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每月至少2次深入镇村开展工作。

  白河县坚持县镇村三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和“党政同责”工作机制,夯实全县各级党政“一把手”抓脱贫攻坚的责任。白河县31名县级领导包联11个镇,将202项重点工作任务逐一分解,分别由16名分管县级领导和45个牵头责任单位抓好落实。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白河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吃苦受苦不叫苦的精神、同心齐心不分心的定力、知难向难不畏难的意志,坚持领导苦抓,以人民幸福为乐;干部苦帮,以百姓满意为乐;群众苦干,以增收致富为乐,赋予‘三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白河县县长李全成说。

  3 干部苦帮,以百姓满意为乐

  8月3日,白河县局地发生短时强降雨,卡子镇、中厂镇等镇遭受突发性山洪灾害,顷刻之间,交通、电力、通信中断,房屋倒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

  “谁是党员?”卡子镇镇长李海军一声号令,立即得到了回应。

  “我是党员!”

  “我是党员!”

  ……

  短短几分钟,10余名党员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

  “你们是党员,体现你们先锋模范作用的时候到了,请积极配合镇党委镇政府,带领群众做好救灾排险工作!”

  “好!”整齐而坚定的回答让李海军至今感动不已。大灾面前,党员干部在现场,群众就有了主心骨。一次次争分夺秒的现场指挥,一个个身先士卒的不屈身影,使受灾群众在危险中有了依靠,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这次应急突发处置,只是白河县干部的一种“常态”。在我们看不到的日常,白河县的干部早已将自己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他们不怕苦,敢吃苦。县直各部门的干部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基层一线工作,多数部门至少有3人常年在村上蹲点帮扶。他们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勠力同心搞建设,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治山疏河,狮子山新城拔地而起;筑坝平地,白河高中屹立在半山腰上;修旧革新,桥儿沟景区闪耀夺目;治水守城,河街焕发新魅力……

  今年63岁的高级农艺师陈义林是“三苦”精神的见证者,见证了白河农技发展的全过程。他扎根白河农村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曾在原大双乡兴隆村蹲点1年,先后在玉米、黄姜、设施蔬菜等农作物技术推广领域大显身手,在茅坪朝阳村、冷水洞子村、花湾村帮助建园区,为天宝园区、晨合猪沼园一体全循环农业园区等提供技术服务,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出谋划策,至今仍担任着构朳镇家朳魔芋示范园的技术顾问。

  陈义林虽然退休了,却一点也没让自己清闲下来。他的手机从来不会关机,因为他随时要为白河农民遇到的种植养殖难题答疑解惑。他每天马不停蹄地穿梭于白河县的各个乡镇,哪里遇到问题,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

  “干了一辈子农业,对农业真的是舍不得呀!趁着身体还硬朗,我就想多跑跑,帮我们白河的农民把农业产业做得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一些。”陈义林说,“‘三苦’精神提出已经几十年了,我们全县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但是,‘三苦’精神永远不应该过时,其‘实干’的核心思想更应该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而且要干得更加实实在在。”

  在“三苦”精神指引下实实在在干事的不仅是以陈义林为代表的老干部,还有白河县年轻一代的干部。现年33岁的毛先锋本是在县政府机关“坐办公室的”,但在2018年2月主动请缨,来到山大沟深的构朳镇黑龙村担任第一书记。

  面对黑龙村地域偏僻、自然条件差的状况,他和镇上干部一起大干苦干,强基础、做产业、办实事。如今,黑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新村。

  4 群众苦干,以增收致富为乐

  白河的群众不听天由命,不安于现状,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用勤劳的双手实干苦干,奋力谱写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篇章。

  39岁的卡子镇凤凰村人肖世国,是在“三苦”精神浸润下成长起来的。他的个人经历,是白河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个体印证。尽管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还在煤矿、砖厂卖过苦力,但借助发展的大潮,肖世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2003年在三盛电子有限公司做绕线工起步,他很快从组长干到了中层。2010年,已颇有经验的他在广东省惠州市创办友利盛电子厂,并迅速将工厂办到了梅州等地。2017年,肖世国以返乡能人的身份,在白河创办了陕西友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白河独资、合资开办5家工厂,带动就业300人左右。按照计划,他两年内要在白河每个镇都开办一两家工厂。

  今年47岁的邢忠宝,30岁那年在煤矿打工时遭遇事故,落下腰部残疾,之后媳妇也走了,留下3个未成年的孩子。邢忠宝的日子一天天艰难地往前走。看他生活困难,在镇上的协调下,镇上一家做电子配件的新社区工厂积极帮扶他。该工厂负责人每天将原材料送到邢忠宝家,再把他做好的成品拿走,让邢忠宝在家轻轻松松一天就能赚到五六十元。邢忠宝感慨地说,没想到,出不了门的自己,居然还能找到工作。

  2012年初,20岁出头的宋东洋,在外地务工期间不幸失去了右手,面对终身残疾的事实,他一时难以接受,日渐消沉、萎靡不振,家庭状况也越来越差。2016年宋东洋被识别为贫困户。经过镇村多次动员,他参加了县上免费开展的创业技术培训,通过扶志教育,他改变了人生态度,并立下脱贫创业的决心。说干就干。培训后不久,宋东洋就办起“东洋养殖场”。通过不懈努力,宋东洋逐步走出困境,2018年年底顺利实现脱贫。现在,宋东洋建设的标准化养殖场面积达300余平方米,羊存栏160余只,养殖中蜂30箱,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辐射带动近1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如今的生活,让我感到越来越有自信。”宋东洋高兴地说。

  通过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白河县广大贫困群众摘穷帽、斩穷根,一步步走向幸福生活。

  “经过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白河已成为千里汉江和秦巴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而贯穿于其中的‘三苦’精神,也早已成为白河人民心中的魂。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多么富裕富足,我们永远会牢记这种精神,用它来武装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干部和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白河更美好的明天而拼搏!”陈晖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