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经开区点赞!

2019-11-15 10:59:01|来源:中国日报网|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一行到陕西自贸区西安经开功能区考察调研,了解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及经验。

  调研组在经开区(经开功能区)政务服务中心了解“365x24”的75项全天候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工商、税务、公安、社保40多个事项的自助办理的无人值守智能政务服务驿站,智能语音登记注册机器人自助服务终端,及“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重点了解经开功能区营商环境提升工作中,仅用时37个工作日为区内五百强企业博世力士乐西安公司二期未来工厂项目完成工程建设审批施工许可全过程,调研组对经开功能区的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工作给予肯定。

  经开区“37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全过程树立标杆示范

  经开区作为全市第一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单位之一,自2018年5月行政审批局正式组建运行,整建制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办公,承接了原属于10余个职能部门划转的以市场准入和投资建设为主的128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近日,仅用时37个工作日为区内五百强企业博世力士乐西安公司二期未来工厂项目完成工程建设审批施工许可全过程,这不仅是落实中央及省市“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审批服务升级换挡的具体体现,也成为经开区服务工业项目建设的标杆示范。

  围绕这一成功案例,经开区趁热打铁,全面梳理此次项目审批的全流程,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领域审批改革向纵深发展 。

  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

  2018年以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8〕33号)、《陕西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陕政办发(2018)36号)、《陕西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陕建发(2018)238号)和《西安市简化企业投资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程序行动方案》(市政办发(2018)41号)和《西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市政办发(2018)87号)等文件,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实施了全流程、全覆盖的改革,通过不断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和事项,减少审批阶段,压减审批时间,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助推经开区建立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工程建设项目方便快捷的审批服务新机制。

  方便快捷的审批服务机制

  集成审批服务。2018年5月,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正式运行,依托相对集中审批试点的改革平台,进一步打破部门藩篱,实现从项目立项、规划、施工许可等证照的“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部门”的集中审批,实行“统一收件、内部流转、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同步启用行政审批局审批签章,实现了审批权的集中和审批服务的“一站式”办理及“一枚印章管审批”。

  提出“减、容、并”三大举措。一是“减”。突出项目投资立项、施工许可办理等重点领域,积极落实审批“四减”要求,不断精简审批环节,取消不合法、不合理、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前置条件;二是“容”。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先予受理和审查,同步完善相应配套制度设计,让审批更符合工作实际;三是“并”。合并管理内容相近的审批事项,推出“一件事”套餐,推行并联审批、联合勘验、联合审图、联合验收等;提前介入,主动跟进。对经开区产业项目,指定项目专员,主动跟进、上门服务,提供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阶段全程“保姆式”帮办服务,例如博世力士乐西安公司二期未来工厂项目在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过程中,行政审批局业务审批专员多次主动上门提供“送审批”服务,帮助企业完善申报资料,加快企业办理审批的进度,并第一时间把许可证书送到企业负责人手里。

  整合资源部门协同有力

  依托“一站,两口,三全”项目服务机制,进一步统筹整合各职能部门和资源供给单位的工作流程,建立了项目服务责任“共同体”,各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形成促项目落地建设的合力。

  例如在此次博世力士乐西安公司二期未来工厂项目在办理规划、施工许可过程中,行政审批局牵头进行各类证照办理,国规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高效进行设计方案、总平图等各类技术审查,最终实现了该项目37个工作日完成施工许可全流程审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