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亲掏空1家 陕部分家庭因彩礼返贫

2016-09-23 15:36:18|来源:人民网|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天价彩礼成了贫困地区农民返贫的原因之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赖作莲坦言:“在农村一些地区,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由于‘彩礼’严重超出居民所能承受和支付的经济范围,‘彩礼’成了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致富改善生活的障碍,成了不少村民脱贫奔小康路上的‘拦路虎’,不少农民因彩礼返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不少人眼里,彩礼多少是男方家庭实力的体现,更是女方的面子,攀比心态的作祟让彩礼水涨船高。男女比例的失调,造成很多男青年找对象出现困难,年轻女性缺乏让一些条件较差的青年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才能解决婚姻问题。

  在陕南安康,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当地不少农民大半辈子辛苦劳作的梦想有两个,盖房子和给孩子娶媳妇。盖房子也是为了给孩子娶媳妇更好娶,攒了大半辈子钱盖房子花一些,给孩子娶完媳妇,一般家庭财产所剩无几。

  赖作莲常年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对于农村天价彩礼问题她专门做过调研,在她看来目前农村彩礼远超出村民正常收入来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彩礼相对于农民收入而言数额很大。根据统计2015年陕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89元,而根据调研,在陕西西北边陲的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彩礼数额平均高达十五、六万元,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农民十多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高价彩礼成了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有些贫困户就是因婚致贫,因婚致贫的现象已逐渐成为致贫主要原因之一。很多风华正茂年青人一结婚沦便背上了承重负担,很令人忧虑。”赖作莲担忧。

  “彩礼抽走了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和再生产的资金,使家庭正常运转难以为继,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和再生产所需的资金。”赖作莲告诉记者,如果把家庭比作一家只维持正常运转的公司,支付巨额彩礼,则意味着家庭这家“公司”本来运用流通的资金突然被抽走,其运行必然会出现困难,或者根本就难以维系。

  陈辉告诉记者,天价彩礼间接反映了中西部贫困群体的家庭再生产危机,显示了这些地区贫困问题的顽固性和复杂性。现有扶贫工作主要从经济层面测量农户的贫困程度,却忽视了隐藏在家庭收入水平背后婚姻家庭层面的致贫风险及其多元影响。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天价彩礼可能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引发贫困的原因。

  天价彩礼困局如何破?

  彩礼是一种民间风俗行为,给民俗“松绑”,打破原有崇尚“彩礼”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认识,是解决这种困局的可行方式之一。

  在宝鸡陇县,行政村都将文明婚嫁礼仪、程序写入村规民约,用乡风民俗引导约束群众同抵制高彩礼。陇县温水镇峰山村农民谢万清零元嫁女在当地成为典范和楷模。此外该县还启动了“婚嫁新风进万家”活动,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陇县文明印制发放《陇县文明市民手册》,其中将文明婚嫁、自觉抵制高彩礼作为重要宣传内容,从婚嫁彩礼来源、意义等方面教育群众做到文明嫁娶,扭转彩礼过重的社会风气。

  陇县文明办干部兰萍告诉记者,“婚嫁新风进万家”主题活动也正在全县广泛开展。在各镇最少确立一个嫁娶礼仪规范的婚嫁文明村,鼓励带动大家少要或不要彩礼;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宣传文明婚嫁观,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要彩礼或象征性收彩礼、节俭办婚礼、举办集体婚礼的事例。

  在汉中市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当地的红白理事会为解决高价彩礼问题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思路。

  当地村支书余海兵告诉记者,以前没有红白理事会的时候,沙坝村的婚丧嫁娶活动就是一场场比阔气的“擂台”。

  “小伙子娶媳妇不仅要备好车子和房子,还要准备巨额的彩礼,短短几年间,彩礼就从三五万涨到了八万、十万!明明是喜事,却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红白理事会成立后,对婚丧嫁娶活动中的费用进行了最高限额规定,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标准,结婚的彩礼不超过三万,红白喜事随礼不超过三百。自从对结婚彩礼和红白喜事随礼金额的限额进行了规定,村里相互攀比给彩礼、“随人情”的情况减少了很多,喜庆事再也不是压在群众心头和钱包上的负担了。”在余海兵看来,天价彩礼问题并不是无法破解。

  赖作莲认为,发展经济,加大农村地区扶贫力度,扶持产业,让女方家庭不需要依赖“彩礼”这种方式作为收入来源和保障未来生计的途径;使男方更充满希望,让女方家长有更多次的“收益”预期,这是解决高价彩礼的长远方法。

  她坦言,就眼前而言,政府要强化正面引导、加大宣传的力度,倡导简约婚礼;政府可以组织集体婚礼,简化婚恋程序,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开社会风气的先进年轻人士,率先破“彩礼”习气。同时让村规民约等和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尽量打破天价彩礼困局。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