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未被遗忘 创新演绎让陕西文化“活”了

2017-04-07 09:17:21|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王梦凡):4月4日,为期5天的“中华文明寻根溯源之旅”圆满结束,全国50余家网络媒体逆着时光探寻陕西历史文化,从近现代文化起步,追溯周、秦、汉、唐古风古韵,落脚在黄帝陵寻根祭祖,一路领略体验陕西省灿烂的现代文化和多彩的民俗文化,借此契机讲述陕西故事。

  行程中,媒体采访团分别观看了现代秦腔戏《易俗社》、话剧《白鹿原》、佛文化互动体验式演出《法门往事》三场大型文化演出,余音绕梁的经典秦腔唱段、陕西方言演绎的关中历史变迁、360度全景呈现穿越千年的佛文化,让媒体采访团深深折服于陕西文化魅力的同时,纷纷赞叹:“陕西文化被演活了!”

  

  现代秦腔戏《易俗社》(王梦凡 摄)

  保留梆子腔糅合新剧目 《易俗社》传播多彩民俗文化

  现代秦腔戏《易俗社》讲述了西安易俗社从无到有、从有到辉煌一路变迁的故事,以及创始人如何齐心捱过战争岁月,将传统戏剧安全传承到和平年代。故事简单易懂,虽不见浓墨重彩的脸谱。但一开腔那正宗的秦腔唱法,结合演员们投入的演绎,观众仿佛亲历了那段峥嵘岁月,为秦腔之衰败愤慨,为秦腔之辉煌鼓掌。剧目不仅拉近传统艺术文化与观众的距离,还从故事的点滴中,展现了关中多彩的民俗风情。

  更让人感动的是,当天表演现场座无虚席,除媒体采访团外,还有很多当地市民主动前往观看。这侧面证明了,西安易俗社对戏曲的改良工作到位,当地市民认同秦腔艺术的新转变,能让秦腔文化走的更远。

  据了解,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创始人为孙仁玉,该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田汉先生说,易俗社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可以和英国皇家剧院,俄罗斯芭蕾舞剧院齐名,”国家一级演员、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表示,易俗社如今已经是秦腔这一传文化非常重要的精神标识,在剧目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传承剧目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为止,易俗社还是在演自己的戏,坚持创作。

  惠敏莉认为,在新的时期,易俗社要作为一个讲好陕西故事的宣传窗口,必须做好精品剧目再推介、再发展、再创造,把秦腔更好的传承下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