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儒:复兴+重塑+经营 向世界舞台呈送一张西安新名片

2017-08-14 17:03:13|来源:西安日报|编辑:李妍|责编:董健雄

  

肖云儒 (记者 尚洪涛 摄)

  大唐不夜城雕塑 (记者 尚洪涛 摄)

  他是闻名全国的文化学者,他曾以近八旬高龄两度重走丝绸之路,见识丝路的沧桑历史与万千变化;他以半个多世纪的阅历,体味并见证着古都西安的文化积淀与沿革变迁。他是学者肖云儒,他以智者才思、广博阅历,回溯历史、放眼世界,以自身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深厚底蕴,为这座挚爱的城市走向丝路文化高地而把脉建言。

  “变”速惊人

  古城西安一展全新气象

  记者:肖老师,您好,作为在西安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居民,这座城市的文脉早已浸入到您的血脉之中,能否谈谈您对西安的感情?

  肖云儒:这个问题让我很触动。算起来,我在西安已经生活了五十七年,等于我人生的三分之二。西安就是我的第一故乡。我也可以说是一个“香蕉人”,除了口音没有彻底变,我的胃,我的思维,我的性格,里里外外都有了浓重的西安色彩。

  另外,我一辈子从事的专业,都跟陕西西安有着血缘般的关系。最早当记者,报道西安故事、陕西故事二十年。后来写评论,评论了三代近五百多位陕西作家艺术家。再后来又搞文化研究,课题又是长安文化和西部文化,把长安文化拉到西部文化的格局中审视,又把西部文化拉到丝路文化的格局中审视。我的事业也一辈子在西安。

  我对于西安的感情就像儿女对父母一样,在长安城里可以说她这不好那不好,出了长安城谁要是说长安不好我就跟他急。当然,我也不是一个只知顺从的“儿女”,我对西安的反思也很尖锐,那是恨铁不成钢呀,希望她更好呀。我与西安,就像一首歌唱的那真是“幸福着你的幸福,痛苦着你的痛苦。”

  记者:您和本土人一样深爱西安,有时又会以“异乡人”的眼光审视这座城市,这反倒多了一种新视角。作为文化学者,对新时期大西安的文化软实力,您有哪些新的体会,感受到的有哪些明显的发展?

  肖云儒:越对西安的文化人格进行反思,越觉得西安应该走得更快更好。近期西安的发展,的确给了我信心。这大半年西安变化非常显著,西安人都能感受到,也引发了外地广泛的关注。

  近来西安的工作给人强烈感受是两个字:新与敢。新——视野宽,思路新,点子多,力度大,成效显。敢—— 一、敢开门比较、敢示弱比强。西安虽然好,但打开门回观西安,以自己的弱项跟别人的强项比较,找不足,认不足,改不足。这就比出了一种哀兵必胜、背水一战的斗志和动力。这是当政者的勇气。二、敢自省自思,实实在在学别人的长处。我们跟浙江、武汉、成都对口学,不但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还互派干部双向蹲点、挂职。不但在城市管理思维层面,而且在管理实践层面对口对点同步交流,承认差距,努力追赶超越。三、敢碰难题,抓住难点下重拳,哪里最困难,朝哪里下手,务求刀下见菜。你拖而不办,我就抓马上就办。电视问政,每位局长都在电视上直接接受老百姓问政,体现了父老乡亲当家做主,公务员才是“店小二”的态度。西安的文化积淀太深厚了,没有极大的人格力量是不敢碰硬的。“敢”,就是起跑,就是加速前进的开始。四、敢发声敢造势。既要干得狠,干得结实,也要敢于宣扬我们的做法、成绩,在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心理场和情绪场,形成互相激励、追赶超越的氛围。我们常说秦人老实,迷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农耕文明时代,埋头苦干是最高褒奖,过分张扬则招人议论。如今风气开始变了,能感觉到西安城自信自豪的气氛浓了,干部市民的紧迫感强了,外地对西安的看法也在变。古城似乎有一种“重新登台”之感。

  回溯历史

  西安曾给世界提供独特“中国方案”

  记者: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一直被外界所关注,您感到西安的文化软实力还有哪些地方可以长足发展?西安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它们的核心优势在哪里?有哪些在国内外具有辐射效应?

  肖云儒:西安的总体优势很多,从时间维度看,最突出的就是历史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优势我们常说,但一味重复那些人所共知的内容则容易产生视听疲劳。其实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给世界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治国理政、改造人类生存的中国方案。在中国古代的各种中国方案中,相当一部分是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提出来的。譬如周代(都城丰、镐二京在长安),社会政治管理采取了权力与礼乐相结合的一种文化化、柔性化治理。古代人的森严等级,常常是通过礼乐的区分来体现,硬制度被软化、温情化了。

  而秦的郡县制,提供了以多级地域行政体系治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方案。它还配套了许多社会统一管理的“标准件”,如“书同文”,“车同轨”,“度同量”,“行同伦”等。同一的文字创造了便捷无碍的沟通方式,标准相同的道路营构了便捷无碍的交流通衢,同一的度量衡规范着便捷无碍的商品交易途径,同一的伦理道德营造着有内聚力的精神世界。

  汉代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又是我们给世界提供的一个新方案——一个多民族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将政心、民心凝聚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体系之中。

  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路,使汉唐盛世走进世界格局。正是丝绸之路造就了唐长安,使她成为我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座城市,在当下世界更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格局,这是汉唐给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

  宋元明清和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给世界还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中国方案。这些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一路数下来有十好几条,其中相当多发生在陕西、西安。西安历史文化体量之大、品质之好真是少有。

  西安历史文化遗存的“三态”保存之好也是少见的。地下的历史文化物态保存全国一流;文字典籍以及民俗民艺等文化的形态保存何等丰裕;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神态保存更是书不尽言。物态的、形态的、神态的留存之丰厚、之完整,使我们西安成为历史文化的风水宝地。

  在我看来,历史文化优势应该有两种播扬办法,一种是学者的经院的,将西安的历史文化做深度的梳理,拿出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还可以构建另外一个坐标上播扬历史文化的体系和队伍,那便是用最通俗简明、最让人亮眼的语言向世界,向百姓,向青年表述西安、传播西安。

  从空间维度上看,西安的优势是处于国际国内的轴心、轴线上。丝路就是亚欧大陆之轴。长安、罗马是这个轴线的东西端点,一个“东方文化之轴”,一个“西方文化之轴”。我们都很期待将“两轴”的起点优势和地理中心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我曾经想过,能不能由西安发起、召集世界四大古都高峰论坛,抢占古都文化舆论高地?将雅典、开罗、罗马以及全球的重量级学者,邀集西安高端对话、高峰论道,将世界古都这个“高大上”的文化平台,再一次给予学术的、学科的充分肯定。造出舆论与声势后,可以接着召开世界四大古都的市长论坛,发表“古都宣言”,在更高层面定义世界古都在全球古代文化格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四大古都还可以结为友谊城市,互设领事馆。时机成熟时,更可扩展为定期轮流主办的丝路古都会议、世界古都会议,以文化的名义牵手友谊城市,增设相关国家的领事馆。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首,从无争议,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抢占这个文化的最高平台。

  从国内来看,西安的区位优势更明显,它是中国的地理中心,辐射全国,是融通全国各地最便捷、成本最低,最有效率和效益的中心城市。我觉得政府应该通过审慎地科学论证,提供一个一揽子思路,让西安的区位优势转型升级,将西安打造成为中国的“四心”:物流中心,即现在说的中国的孟菲斯。人流中心,或曰中国的达拉斯(美国中部城市达拉斯是美国的转机枢纽)。文流中心,或可称为中国达沃斯,文化话语与高峰会议中心。网流中心,或曰中国“三藩市”(即美国旧金山,海外华人称三藩市,硅谷所在地)。打造物流中心、人流中心、文流中心、网流中心,西安理应当仁不让。现在只提打造物流孟菲斯,区位优势资源似乎还没有充分发挥。一定要有系统思维,要借力打力,互为动力,形成合力,由点到面到线到体,全维推进。这是一种“点-线-面-体”的多向辐射思维。

  逆向思维

  沿着丝路讲好西安故事

  记者:肖老师您曾以近八旬高龄,坐汽车两度重走丝绸之路,马上还要走第三次,八万华里25国,真是“八万里路云和月”呀。你见识过丝路各国的文化、艺术、民俗、经济的各种样态,见证过丝路文化经济带在新形势下相互链接、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新趋势。您说丝路是地球之虹,您对西安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有何期待?有哪些好的建议?

  肖云儒:我跑丝路加起来只有不到半年,行色匆匆,还是有点浮光掠影。在丝路之旅中我有一个感触,在这个媒介时代,最好的传播方式,不仅仅要讲故事,更要有细节与亮点,抓住同一逻辑层面的细节和亮点,然后把它串联成线,然后辐射成面,然后在经济文化社会多向度多层次上结构为体。可以对西安人讲丝路故事,更要给丝路和全世界讲西安故事。我们不能“自说自话”,总停留在给西安人或给来西安的游客讲西安故事,要探索我们面对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印度这些丝路国家的人,面对世界,怎么讲好西安故事,怎么跟人家的历史文化相互勾连,找到双羸的话语?我力图在这方面尝试,用两种坐标讲两种故事体系,给外国讲中国故事,给中国讲丝路故事,不同的版本要有不同的内容、语气和关注点,要有不同的文化贯通,并抓住细节、抓住人物生发开来。比如中亚几国与中国相关的亮点就有:各国共有的民间智慧符号“阿凡提”。从中国迁徙到这几国的东干族,他们会说中国话,是沟通两国文化旅游的天然使者。还有千年之前就去过中亚伊塞克湖的玄奘和李白——中国的第一高僧和第一诗仙,等等。玄奘、李白与阿凡提的故事其实是丝路各国的通用语和文化符号,能够有力地促进丝路各国之间旅游市场的培育、促进经贸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文化是社会交往发展的驱动力。给世界讲好西安故事,力量非常强大。与消耗性的物质产品相比较,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的最大优势是长效性和增值性。精彩故事、优秀作品和人才培养一旦进入丝路,会在异国土地上长久发酵并惠及周边、惠及下几代人。讲好西安故事不亚于输出西安商品。文化品牌其实就是潜在的商业品牌。文化让世界打开西安,让西安走进世界。

  拓展思路

  建设丝路文化高地必须做好“三个转化”

  记者:在新形势下,西安文化资源的核心优势在哪里?哪些优势具有辐射全国、全球的效应。

  此外,西安还有哪些值得挖掘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西安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市第13次党代会上,曾明确提出将建设丝路文化高地,作为今后五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对于这些问题您能否提供系列建议?

  肖云儒:西安是丝路文化的起点,大力建设并推进丝路文化高地的理念势在必行。我个人觉得,抢占丝路文化高地,西安应该有三个“+”,一个“互联网+”,一个“文化+”,一个“丝路+”。西安的任何工作只要加上这三个要素,就有了特点和优势。

  怎样进一步发挥西安历史文化的优势和潜力,我初步想的是要有三个转化。第一个转化,一定要把资源性思维转化为市场思维,即项目、产品和品牌思维,把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变为项目和品牌的优势。如果历史文化优势永远停留在博物馆和典籍资料上而不变成产品,是很难进入经济循环的。

  第二个“转化”,一定要把党政干部和精英层面的文化自信,文化学习的热情转化为全民的、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学习热情。如果西安要实现全城、全域旅游,成为一个全城博物馆,那就需要对全体市民进行本土历史文化的大普及教育,让每一个西安人都能讲精彩的西安故事,都是西安和丝路的优秀讲解员,都是西安的旅游形象大使。

  第三个转化,西安的文化项目和产品一定要尽快转化为新的知名品牌。在已有的品牌如兵马俑、华清池、城墙和市内五个丝路世界遗产点,还有曲江大唐系列之外,抓住一两个新亮点,重拳出击、短期见效,把全城的力量气势聚集起来,较为快速地打造一两个新的大品牌。有质量、还要有文化品位,再加上大规模宣传亮牌子,即“质-品-牌”三级推进思维,迅疾打造能够作为西安新标志的现代旅游产业。

  作为一个文化人,我更为热盼的当然是我的大西安、新西安,能够早日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世界都会。它意味着西安将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遗址保护示范之城,成为世界一级旅游目的地之城,成为国际国内的文化总部之城,成为世界知名文化产业聚集之城,成为世界知名的宗教融汇之城,成为高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之城! (记者 职茵)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