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师多点执业遇冷 时过两月仅一人申请

2017-01-09 09:09:46|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3 渐进“松绑”,或倒逼人事薪酬改革

  医师“体制内”身份难以打破、现有工作量饱和等,并非西安市推进多点执业独有的困境。2014年初《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后,这一政策在不同省份整体推进缓慢。即使是作为先行者的广东省,从2010年到2015年,申请多点执业的医师不足全省注册医师的2.5%。

  但在此过程中,多点执业的相关探索在不断深入,政策环境也趋向宽松。如2015年初《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相较此前政策,将能够参与多点执业的医师从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放宽到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明确提出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不能因医师多点执业而影响其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等。

  “医生在一个医院固定下来当然也作出了很多贡献,但是如果能够流动起来,将大大提高医疗行业的活力。”安海燕说。多位专家也表示,优质医师资源的集中制约了许多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推进多点执业具备必要性。

  在现有条件下,西安市一些三级医院的管理层对记者表示,尚没有针对医师多点执业的具体规划,但希望多点执业能够在医院的监管下进行,比如通过医联体这个平台。

  医联体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组成,致力于构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机制,方便人们就医。《管理办法》中多点执业的一个形式,即是医疗机构之间以组建医疗集团、医联体等多种形式合作,实行医师集体备案制。

  据西安市中心医院医务科科长李建英介绍,在多点执业政策放开后,医院根据相关规定对参与医联体内部流动的医生进行了备案管理。中心医院牵头组建的两个医联体目前涵盖8家二级医院和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周的固定时间,中心医院都会有医师前往下级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参与门诊坐诊、教学查房、手术指导、危重疑难病例会诊抢救及业务知识讲座等。

  2016年初数据显示,西安市已建成18个区域医联体、7个专科医联体,涵盖59所二级医疗机构和6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470余万。从数量上看,为医师流动提供了较为宽广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医师多点执业中医疗机构的数量限制或将放开,广东、天津等地先行探索的区域注册制有望推向全国,进一步推动医师流动。

  2016年11月1日至12月2日,国家卫计委就最新起草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将“执业地点”界定为“执业医师执业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所在地的省级行政区划和执业助理医师执业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所在地的县(区)级行政区划”,由原来的某一单位变为某一区域。

  安海燕表示,在国家的正式文件出台之后,陕西省将有针对性地出台具体方案。在她看来,多点执业政策的不断“松绑”,将倒逼医师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配套制度的改革,促进多点执业的有效落实。

  观察

  基层是医师多点执业的优先选择吗?

  医师多点执业注册放开,被寄予的最大的政策期望,就是为改善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基层水平。

  在陕西省和西安市推进多点执业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明确鼓励医生深入基层的条目:“鼓励在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新增执业地点医疗机构达到两个的,至少应有一个地点为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

  假若多点执业得以成行,医生们会否将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执业地点的优先选择?

  接受采访的医生中的确有人倾向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希望抽出周末半天或一天时间为周围老百姓排忧解难;有人倾向于二级医院,因为考虑到更基层医疗机构的分科较为“粗线条”,担心自己的专业能力难以充分发挥;有人倾向于民营医院,认为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多点执业的实际操作或相对便利……不同流向之间,医生们共同强调的,则是与住所或单位距离较近的医疗机构才能成为首选,自己不必疲于奔波。

  对于政策鼓励的下沉到基层,西安市医政医管处处长闫自明对记者分析称,基层医疗机构的接收能力和工作平台或是医生们考虑的重点。一方面,大医院的分科较细,而基层医疗机构面对的病种更多,很多专家在基层接诊面临较大局限,需要考虑自身的专业能力能否得到施展;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硬件设备和辅助人才团队不如大医院完备,医生会考虑能否满足自身需求。

  事实上,这不仅影响医生在选择第二、第三执业地点时的倾向,而且将持续影响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能否发挥作用、多点执业能否真正使基层水平得到提升。

  手记

  医师多点执业是个系统性改革

  西安市出台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的时候,我国医师多点执业的实践已经进入第8年。这一政策在此前的探索中历经数次“松绑”,比如降低医师门槛、增加执业地点数量、无需取得第一执业地点同意,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各地普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医师多点执业是否应该推进?多位业内人士在采访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优质医生资源不仅属于某家医院,更属于全社会,其有序流动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就医模式。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和民营医院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医疗人才分布不均,需要通过人才下沉解决。基层水平提升了,老百姓对其的信任才能建立起来,在大医院扎堆的习惯才能改变。

  对于医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多点执业也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医生认为与医院的“捆绑”造成束缚,自身的劳动价值并未充分体现,希望寻求其他发展平台。无论其目的是提高收入,是使其医术服务更广人群,还是建立个人品牌,都无可厚非。陕西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安海燕在采访中强调,“我们不搞一刀切,不强推,也不压制,给予大家宽松的发展环境。”

  目前的问题是,医生从大医院的“出走”无法仅仅依靠注册的放开。面对人事、薪酬等相关管理制度的滞后,即使是有意多点执业的医生也保守选择观望,公立医院也不会贸然放开人才流动。

  事实上,配套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促成医生“出走”。多点执业亦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诸多问题:当医生以兼职身份辗转于不同执业地点之间,医疗质量如何保证?医院如何进行人事管理?还有人担心,经营相对灵活的民营医院很可能向公立医院医生高价抛出橄榄枝,甚至花大价钱鼓励医生介绍病人,是否导致医疗行业陷入无序竞争?多点执业的有序运作也仰赖于具体规范。

  作为医疗资源的核心,医生的流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医师多点执业必须是一个系统性改革,在多点执业注册全面放开之后,还需各项配套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以达到体制层面的真正“松绑”,并为医师流动架起防范风险的屏障。对于西安市而言,这些挑战刚刚开始。(记者 刘锦 孟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